1、婚前送好。
男女雙方經媒人介紹并正式確定戀愛關系,接下來雙方家長便順理成章地商量著要把兒女的婚事早些給辦了。通過媒人傳過幾次口信,確定一個大概月份,再由男方請人根據(jù)雙方屬相和生辰八字“擇好兒”,然后由男方近門長輩到女方家里“送好兒”。
送好兒時除了帶上足夠數(shù)量的床單、被面、布料以及現(xiàn)金等,用紅紙寫的“好兒貼”更是必不可少。
“好兒貼”多由在當?shù)貙懙靡皇趾妹P字的人負責,帖子上寫有婚期、男女雙方所忌屬相、上下轎(車)的面向等等,以便在婚前籌備嫁妝、婚禮當天請人幫忙時參考。
2、婚床要自己做。
在過去禹州的婚俗中,婚床都是自家請人做的,婚床的木料多以椿木為主,且要尋找樹上能結籽的那種,說是新人睡在這樣的床上才能多生孩子。
為此家里有男孩子的,長輩們早早地就四處轉悠著打探,一旦遇到這樣的樹木,即便多掏些錢也要趕緊買下來準備著。
當然隨著時代的發(fā)展這種風俗已不多見了,但做為傳統(tǒng)風俗也存在了很長時間。
3、男女雙方各自請人“套被子”。
婚前還有一件較好重要的事就是男女雙方各自請人“套被子”,為圖吉利,套被子的日期盡可能要選擇農歷的上半月、雙日子,請來幫忙的巧手婦女除了屬相不得與男女雙方相克,還要確保夫妻健康、兒女雙全。
4、迎親路上“道道兒”多。
①由于男女雙方婚前來往次數(shù)少,迎親的人也對女方居住具體位置不熟悉。結婚當天,女方就會提前派人從村口開始,按照“進背(北)門,出難(南)門”的說辭設計好路線,順著路邊的墻壁、樹干往自家方向刷漿糊、貼紅紙條,一來以紅驅邪,二來給迎親隊伍指路。
②男方迎親隊伍中須得有一個身體強壯、懂得禮數(shù)的人“披紅單”,即把一塊新買的紅布疊成兩折搭在肩上,像“開路先鋒”一樣走在較好前面。
③迎親的車里還須得有個屬相好的小男孩“壓轎”,暗喻“去時轎不空,回來成雙對,早些得小子”。
④新媳婦梳洗完畢,坐上車,便有“打發(fā)客”的女儐或娘家嫂子、小姑子等把她腳上穿的鞋子脫下,換上迎親的帶來的綠面鞋子才讓給車放行,說是姑娘出嫁不帶娘家一點兒土。
⑤返程中披紅單者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,遇著岔路口、橋梁、機井或是溝渠河流等,須把肩上的紅布拿下來搭在胳膊上,朝著這些障礙物遮擋一下避避邪氣,同時旁人點燃鞭炮,讓車過后再立馬跑到前頭。
新娘還會應聲從車里扔出個包著硬幣的紅紙包作為“買路錢”。
5、新媳婦進門規(guī)矩多。
①新媳婦娶到家門口,有人從煤火上拿來燒得通紅的犁鏵兒,用鐵絲拴著,迅速在水里蘸一下,趁著犁鏵兒“滋滋”作響的當兒,順著新娘乘坐的車正轉三圈倒轉三圈,這才打開車門。
②婆婆一手遞給新媳婦紅包,一手接過新媳婦手里的花束;公公又端出一個插著木秤的方斗,秤桿上系著紅布條,讓新媳婦摸一摸,同樣需要遞上一個大紅包。此所謂“媳婦送花,一準發(fā)家;媳婦摸斗,越過越有”。
③還有小姑子或侄女兒拿出一雙新鞋過來,把新媳婦腳上穿的鞋搶在手里,將來自己穿著也有福氣。
④新媳婦被屬相利好的女儐攙下車,坐在鋪有紅墊子的羅圈椅上,由人抬著跨過兩只木桶支著的“笙子”(老式織布機上用來卷纏經緯線的器具,兩邊帶翅),此時馬上有人點燃大門口捆有鞭炮的稈草把兒,新媳婦在熊熊燃燒的稈草火和啪啪作響的鞭炮聲里走進院子。
⑤經過這番折騰,新媳婦身上所帶一切邪祟晦氣就全被擋避在外面了。此時新郎還躲在新房里,故意把門閂著,等有人在外面“拍著門框晃三晃,屋里請出好兒郎”時,這才出來和新娘一起“拜天地”。
6、鬧洞房的說辭真不少。
①新媳婦進屋坐在床邊兒上,馬上又有兩名女儐過來,一人端著盛有鏡子、胭脂的“條盤”,一人拿把木梳來給新媳婦“上頭”,一邊比劃一邊念叨:“喜頭一木梳,孩子成嘟嚕,床上睡不下,底下打地鋪”;“梳梳雙鬢尖兒,仨秀才倆官兒……”
②接著小姑子過來脫下新媳婦的棉襖在門上掛一下:“小紅襖掛門鼻兒,不到一年得個侄兒!”然后婆婆端來用紅棗、花生熬的“子孫湯”,小姑子拿根蔥頭在碗里攪和著,旁邊有人叫著:“子孫湯,攪三攪,一對閨女一對小兒!”新媳婦象征性地喝一口,嫂子們又在一邊問:“生不生?”新媳婦靦腆的答一聲:“生!”惹得眾人大笑。
③接下來該著翻床。床上放著一領紅色高粱稈皮編的涼席,反面朝上,用石頭壓著,旁邊放把豆稈。新媳婦須得把石頭從床上搬到地下,有時為了刁難新媳婦,故意弄塊百八十斤重的石頭放上面,新媳婦實在搬不動了才讓新郎幫忙去抬。
新媳婦把豆稈鋪在床上,然后把涼席反反復復翻三次,蓋在豆稈上,這里面也有說辭:“新床鋪豆稈,來年生狀元;床上席翻三翻,小子閨女一齊添?!?/p>
④到了當天晚上,男女老少擠滿屋子,熱熱鬧鬧“鬧洞房”。公婆早準備好七八樣涼菜和白酒擺在桌子上,蓮藕、黃心菜、豆芽、剌菜、菠菜等必不可少,更有人故意把兩雙筷子在火上烤了,捏得七彎八扭。然后旁邊有人教著,新郎和新媳婦需一唱一和跟著學:
“孩他娘別嫌丑,嘗嘗俺家窟窿兒藕!”
“剌菜青剌菜剌,伸手遞給孩兒他大!”
“黃心菜黃又黃,孩子他娘你嘗嘗!”
“綠菠菜菠又菠,來年給你生一窩!”
“綠豆芽兩頭掐,明年一準當上媽!”
新郎和新媳婦嘴里說道著,還得分別用筷子夾著面前的菜往對方嘴里送,往往沒到嘴邊就掉到地上。于是便有人大聲起哄,懲罰兩人相互摟抱、“親嘴”什么的,直到對方把菜吃到嘴里為止。
還有人的用紅線繩拴著個蘋果,在新郎新娘中間提溜著,讓他倆一起去咬,眼看嘴巴湊上去了,那人把拴蘋果的繩子猛地往上一提,結果新郎新娘臉對臉、嘴對嘴碰在一起,一不小心用力過猛的,撞得兩人眼冒金星。
那些年農村生產條件落后,文化生活匱乏,因而這些紛雜繁瑣的婚姻習俗多與人們的吃穿住用、生兒育女有關,充滿了對美好生活的祝福與向往。
隨著農村生產生活水平不斷提高,人們業(yè)余文化生活豐富多彩,青年男女結婚流行新事新辦,陳年陋習中具有濃厚封建迷信色彩的東西逐漸被祛除,一些健康文明的習俗則得以傳承創(chuàng)新并賦予新的意涵,一切都與時俱進起來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