土家族八大姓分別為:姓彭、姓白、姓李、姓田、姓冉、姓楊、姓覃、姓向。土家族自稱“畢茲卡”、“密基卡”或“貝錦卡”,意為“土生土長的人”。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、鄂、渝、黔交界地帶的武陵山區(qū)。“土家”作為族稱,是在較晚時期出現(xiàn)的。民國時期的《咸豐縣志》將土司后裔的“支庶之家”稱為“土家”,而將當(dāng)?shù)貪h族移民稱為“客家”。
土家族人十分注重禮儀。過去婦女懷孕后,要請土老師行法事“安胎”、驅(qū)邪。分娩,一般要請“接生婆”,要敬祭生育女神巴山婆婆。嬰兒降生后,父親懷抱“報喜雞”去岳母家報喜,男孩用公雞,女孩用母雞。
三天后,岳母家以及親友們挑著禮品前來賀喜,即“打三朝”。滿月那天,岳母家要送來衣物,給嬰兒“放腳”,正式穿上衣褲,稱作“滿月酒”或“祝米酒”。在當(dāng)代,實際上很多地方的土家族都把“打三朝”與“滿月酒”合二為一,統(tǒng)稱“打三朝”。
歷史上,土家族先民被稱為“蠻”或“夷”。宋代以前,居住在武陵地區(qū)的土家族與其他少數(shù)民族一起,被稱為“武陵蠻”或“五溪蠻”。宋代以后,土家族就單獨(dú)被稱為“土丁”、“土人”、“土民”或“土蠻”等。改土歸流后,隨著漢族移民的增加,“土”、“客”、“苗”往往對舉,以對武陵地區(qū)的土家、漢、苗三族進(jìn)行區(qū)分。